第六十六章 大雪落幽燕之三:东便门之战(上)(2 / 2)

“内城城墙普遍高达十二米以上,城墙宽度也在六米左右,本就遍布火炮,增加三大营的火炮后,更是密不透风,他们甚至将一些极为沉重的红夷大炮也放了上去......”

“扑......”,一听此话,阿史那一口茶差点喷了出来。

他笑道:“据说满奴的红夷大炮最重的有几万斤,如此大炮,后挫力该有多大,区区一段城墙经受得住吗?”

周吉勋也笑道:“这个世上除了我国有完备、先进的确定坐标、固定火炮的一整套技术,就连欧洲人也是大致固定一下就完了,清人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情报,他们的红夷大炮射程也就与我国的陆军野战用十二厘米加农炮差不多,四里顶天了,虽说城墙普遍都在六米的宽度,但有些地方却有十米以上,这些红夷大炮便布置在这些地方”

“其余的火炮倒是小觑不得,由于其排放密集,在英国人的建议下他们倒是将一个个都牢牢地固定在城墙上,然后采用了舰炮的滑轨装置,但射程普遍有限,大多都在两里以内”

“虽然都是固定轰击,但是由于布置密集,一起施放时,其火力密度和效果还是颇有些可观的”

阿史那点点头,“这么多火炮,他们有充足的弹药供应吗?”

“殿下,在大明时代在内城就有太监监管的火器弹药作坊,清人接手后扩大了作坊,又在外城设置了一座,每隔作坊都有几千人,近几十年,清廷对外战事不断,但对上的都是像大小金川土司、白莲教这样的对手”

“京城的弹药实际上并不需要运到那里,彼等在成都、武昌内城也设有火器作坊,用那里的就行了”

“这么说,北京城竟存有大量的弹药?”

“殿下,以我国的科技实力,火药最长时间也只能保留半年,然后就需要拿出来重新晾晒,清人的显然达不到半年水平,按照密探的观察,三个月就要重新晾晒了”

“故此,他们不可能一次性生产太多的火药,也只能是最近三个月,最多半年的,剩余的则当成鞭炮用物发买了出去,或者拨给直隶绿营,以及驻扎在边境地区的军队使用”

“外城则没有按照城门来划分防区,只设了一个镇守将军,就是福康安之兄明亮,三大营、步军统领衙门裁汰下来的人马,加上少量满蒙汉八旗兵全部驻扎在那里”

“那里的人数更多,总数也达到了六万,每一面城墙约莫两万,时下整个北京城人口近百万,大多数在外城,故此,若是战事紧急,他们也可以抽调青壮上城作战,总数可达十万之众”

“与内城相比,外城城墙虽然也密布火炮,但密度远不如内城,连红夷大炮也无”

“内外城外侧都有护城河,护城河宽约十米左右,深度都在一丈以上,并不容易逾越,护城河的河水都流向东便门附近的通惠河,而通惠河连着大运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