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大朝会(2 / 2)

姜曰广没想到竟然是这么重磅的事情,手中的奏疏,题为《开海十策》,署名是翰林院检讨陈潜夫。

正是立在潞王身边的那个男子,诸臣不知道其来头,只知道潞王亲征回来时,身边带着此人。

只看这奏疏,写的着实不错,有理有据,也的确引人深思。

可是现在时机不对,嘉兴盐政一案,拿下了嘉兴四大家族,在江南世族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件事的的影响还在发酵之中,现在开海,那岂不是火上浇油,彻底与世家豪族翻脸。

朝廷推行清丈新政,收回了土地的利益。

现在施行开海,强行收回海贸之利,这会逼的这些世族彻底跳脚。

一旦后院失火,好不容易步入正轨的朝廷,就会再次陷入动荡之中。

姜曰广不想再看到这种情况了,崇祯与弘光的前车之鉴,令人肝肠寸断。

“首辅所言,臣赞同。”

“开海宜缓不宜急,当徐徐图之。”

“如今宣城大捷,南直隶十府彻底光复,正是梳理地方,恢复治理之时。”

“再行开海,朝廷恐分身乏术,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高弘图也赞同姜曰广的话,附和道。

其实海禁是个什么情况吗,在座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只需要看看福建郑家,就能猜到一二。

面对暴利,那些世族豪绅谁又能忍得住呢?

支持朝廷海禁的是这些人,偷偷走私犯禁的也是这些人。

为什么?因为他们想要独吞海贸之利,胆子甚至大到连朝廷都敢糊弄。

开海之阻力,尤甚盐政清田。

朱常淓看向了没有说话的黄道周,想听听黄道周的想法。

“臣以为,开海是必行之事,长期以来,地方世族巨贾垄断海贸,使白银尽藏于宅邸之中。”

“而域内百姓,却白银短缺,甚至无银可用,钱财如流水,动则活,滞则死。”

“世族豪商,勋戚贵族外得海贸之银,内敛百姓之银,于是上下枯竭,金银不通,乃致国无库银,民无分文。”

“国之命脉淤塞,有存亡之险。”

黄道周一番尖锐的话语,将问题说的十分透彻。

在座的诸臣皆不断点头,被黄道周的话说的沉思起来。

陈潜夫更是满眼钦佩的看向了黄道周,这位阁老是真的敢说话啊。

这种话,放在崇祯朝堂上说,你且看看是什么后果。

而且黄道周更是一针见血的点出了朝廷财政匮乏的症结所在。

就是有一群人在用各种手段从海外和域内敛聚金银,而往往这些金银却不需要纳税,或者是纳很少的税。

金银全部集中到了一部分人手中,长期不流通,这才是最致命的。

当年发行的宝钞为何最后成了废纸,正是因为国库没有足够的白银兜底。

太祖主张藏富于民,可是这个“民”,却不是最广大的那一群“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