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他便来到了天庆门的城楼上,原本江阴是土城的,后来在嘉靖三十一年建成砖城,嘉靖三十三年的时候,时任知县金柱加固加高了四面城墙,疏浚了护城河。
现在的城墙高达二丈二尺,大约七米高。
兵备曾化龙正冒雨瞭望敌情,只是水气太大,能见度极低,什么也看不清。
“曾兵备,情况如何?”阎应元走到了曾化龙身边,看着远处问道。
“阎典史,葫桥的乡兵已经退回了城中,宗灏纠集了一千人,看样子是想打一下。”曾化龙汇报道。
“这是急着给他们的主子表现呢,既然如此,趁着清军主力未到,先灭了他!”
“阎典史的意思是?”
曾化龙心中一惊,上次乡兵联手在秦望山歼灭了宗灏的几百人,但这次不一样,据退回来的乡兵说,这次宗灏把常州府城内的几百八旗兵都带来了。
“这几日训练出了多少兵卒?”阎应元问道。
“四城分训,现在应有五千之数。”曾化龙心中算了一下,大概估计道。
这段时间他和张调鼎没日没夜的训练新兵,组建了一个新兵营,合起来差不多有五千多人,但这毕竟是新兵,战斗力可不好说。
阎应元点点头,心中有了计较。
“选新兵营三千精锐,组成天庆营,由我提调,任邵康公为营将领营兵速至天庆门集结待命。”
“是!”
说罢,阎应元将几支刻有“大明中兴”的令箭分别交给了身后的亲兵前去传令。
“曾兵备,劳你与张兵备抓紧训练,尽快组建其他三营,以三门之名命名。”阎应元又交待道。
“乃是东门春晖营,南门朝宗营,北门澄江营,西门天庆营?”曾化龙问道,想要确认一下。
“没错,趁着清军尚未围城,咱们还有机会轮战练兵!”
“在下明白了,还是阎典史想的周全。”
两个时辰后,潇潇雨歇。
天庆门附近的城墙下,邵康公带着三千士卒整装待发。
阎应元已经披好了甲,带着他的家丁王进忠与来自祝塘的五十亲卫来到军前。
一眼看去,队列颇有模样,但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还是写着紧张与恐惧。
阎应元走到了最前排的士卒前,这个士卒看上去似乎一脸兴奋,手中握着红缨枪,穿着不知道从哪儿弄的官军胖袄。
因为县中没有那么多的官军制式鸳鸯袄,后面的士卒穿着则是五花八门,倒是手中清一色配上了明军的柳叶刀。
看着眼前跃跃欲试的少年,阎应元问道:“你为何不怕?”
那少年一愣,然后莫名其妙的回答道:“为何要怕,我等北街少年,向来好斗,与其与自己人斗,不如和鞑子斗!”
话毕,站在他身边的几名年轻士卒纷纷出声附和。
北街少年?阎应元恍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